查看原文
其他

黄阁“故”事 | 黄阁这个古庙,曾是广东四大名庙之一

黄阁新声
2024-10-15


说到天后文化

南沙人都会想起位于

大角山南麓的南沙天后宫

但是其实在黄阁莲溪村

还有一处历史更为久远的天后庙

静静伫立在月岭山脚

守护着黄阁这一方水土



说到莲溪村天后古庙的由来,有传说记载与麦氏始祖麦必荣有关。



传说,南宋时期,中原汉人麦必荣兄弟五人因战乱携家眷避走南粤。自到黄阁后,始祖麦必荣带领全族耕种、打渔兴家立业,虽不谙水性,但每次出海打渔遇到危险,却总能化险为夷,冥冥中似有神灵相助。


一日,麦必荣途经月岭下,也就是如今的莲溪村,忽闻林间荆棘丛中传来叮叮当当的凿音,走近察看却不见人影,也不见鸟兽,随后几日均是如此,心里感觉甚是奇怪。一天晚上,有位女神出现在梦中,说是福建莆田的妈祖林默,因这片海域无神保佑,所以想在此地建庙。


麦必荣深知“有村必有庙,有庙必安宁”的道理,遂生立庙之意。



月岭山临海而立,钟灵毓秀,周围又有骝岗、二岗、三岗等七个山冈相伴,高处俯瞰如七星伴月,此番格局,正是安神立庙的风水宝地。


于是麦必荣率族人一起在月岭山脚修建“天后古庙”,落成开光之日,麦氏家族及四方乡邻咸集于此,众人馨香祷祝,祈求风调雨顺、安居乐业。后来四面八方的乡民都慕名前来进香,香火不断。



据说清雍正年间,东莞道教村瘟疫流行,村民惶惶不可终日。道教村的人打听到黄阁的天后庙神驱灾消难极为灵验,于是选派两人到黄阁拜会地方当事人。黄阁当事人慨然将神像借出,为期一月。道教村村民抬着妈祖娘娘的神像在村里游街三天,疫情竟出奇好转。后来消息传开,黄阁天后庙在当地更为有名。


清乾隆十三年(1748),黄阁人重修了天后庙。开辟五亩地,聘请能工巧匠,历时三年,建成了一座颇具规模的三进大庙。扩建后的天后庙有中央大堂,中央大堂的后墙是用柚木做的神楼,龙凤绕柱,喜鹊翔屏,花草错杂,“光明正大”的匾额悬挂其中。神楼的图案或浮雕,或镂空,大多贴上了金箔,或者点缀了红、蓝漆色,非常辉煌。


如今天后古庙内部(图源:印象南沙)


此后黄阁天后庙香客如云,烟香缭绕,钟鼓频鸣。


自光绪十五年(1885)天后庙再次重修至1941年,是黄阁天后庙最鼎盛时期。当时,黄阁天后庙与佛山祖庙、德庆悦城龙母庙、黄埔南海神庙齐名,成为广东四大名庙之一


后续由于战乱等原因天后庙被陆续拆毁。到20世纪80年代,李娣、麦瑞颜、麦桂妹、麦大妹、麦燕珍等7位热心人士倡议发起募捐,筹款重建,历时一年竣工建成,在妈祖庙旧址旁建成了如今的天后古庙,但规模只有原来的三分之一。




据《黄阁天后庙传奇》记录,每年天后诞三月廿三前后几天,黄阁天后庙有做大戏、炷夜香、贺诞等三个重要活动。


睇大戏(麦惠红摄)


做大戏一般从各村筹款,以“四大村”(东里村、莲溪村、大井村、大塘村)为主,接着从彼时的省城(广州)请来粤剧名班,连续上演四日五夜,热闹非凡。请来唱戏的剧团,大都是粤剧名班。据麦耀秋介绍,他年少时曾亲眼见过的,就有“大龙凤剧团”,主要演员为曾三多、罗家权、秦小梨等,皆粤剧名角,闻名粤港澳。


“炷夜香”是指乡中的未婚女郎于天后神诞前夕(三月廿二晚)备上上等香,前往天后庙,在菩萨跟前上香。由当晚入黑第一炷香起,约一小时,完了又上第二炷香。如此一直上香到凌晨,以迎接神诞(廿三日)到来。此上香过程,称之为“炷夜香”。



到三月二十三天后诞当天,便是正式的贺诞了。


  
《黄阁天后庙传奇》写道:

“从莲溪大道入天后庙之路,长约百余丈(三四百米),全路原由青石板铺成,宽约三到四米。是日,沿着路旁,三步一摊,五步一档,摊档林立。有卖香烛金宝的,有售风车的,有卖儿童玩具的,有小百货,有小吃、荷兰水……箫鼓声、玲琅声、吆喝声,此起彼落,人声嘈杂,色彩缤纷,甚是热闹。”



天后神诞从三月二十二日开始,到二十五日结束,做大戏,炷夜香和贺诞交织在一起,形成了黄阁天后神诞的特色,天后文化于黄阁人的独特意义,也由此可见。



与黄阁有关的故事

你还知道哪些?

欢迎各位街坊后台留言~




来源|《黄阁镇志》《南沙历史文化丛书织沙成锦》

编审|黄阁镇党建工作办公室(宣传)





往期推荐

黄阁“故”事 | 大山乸烟墩,珠江入海口的“红绿灯





黄阁“故”事 | 这处隐藏在大山乸的神秘石刻,在黄阁也鲜有人知
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黄阁新声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